姚沅金、田平英:医保夫妻 背篼村医
发布日期: 2023-08-31 06:07:11 来源: 湖南日报
14:04

大众卫生报·新湖南客户端8月30日讯(通讯员 吴拥军 钟东辛)一个药箱一副银针,他俩把百姓健康送到侗家村寨;一个背篼一本手册,他俩把医保政策带去田间地头;一份执着一腔热情,他俩把党的温暖印入百姓心间。

有这样一对夫妻村医,他们很少坐在村部的卫生室,而是用背篼背着药箱、银针、手册在弯弯山路上翻山越岭,巡回问诊。


(相关资料图)

丈夫姚沅金,52岁,妻子田平英,47岁。两人既是同事也是夫妻,坚守着村卫生室的岗位,25个春夏秋冬,无数个寒冬酷暑,他们的脑海永远无法存储“假日、周末、休息”,每天都上演这对“夫妻档” 村医“上山、访视、宣讲、代办”走村入户匆匆来去的身影。

夫妻俩是乡亲们口中、眼里的“医保夫妻、背篼村医”, 夫妻俩是乡亲们心中最信赖的亲人……

一名基层村医的初心

伞寨村位于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扶罗镇中东部,距新晃县城32公里,最远的组距镇政府所在地也有五六里。全村共5个自然村(櫈溪、朝阳、伞寨、向家寨、坡脚寨),12个村民小组、337户,1389人。

这里一直是侗族百姓聚居地,人们习惯了日出牵牛躬耕,日落荷锄而归。乡亲们身体有个小痛小病的,都嫌离县城远,既不舍农活,也拿不出多少积蓄。

1991年,姚沅金从辰溪县卫校毕业,先后在扶罗镇中心医院、晏家乡卫生院、黄雷乡卫生院等乡镇卫生院上班。1996年的一天,村里邓溪组的一对90岁高龄夫妇冒雨蹒跚走了4个小时找他看病。看着这对白发苍苍,饱经风霜的老人,蒙蒙的细雨模糊了他的眼睛。“一定要去村里开家卫生室。”他暗暗下定了决心。

没有豪言壮语,“开一家村卫生室”“做一名乡亲们随叫随到的村医”成了他一生坚守的初心。

当时正赶上国家大力支持村卫生室的建设,他很快将想法付诸实际。1998年9月,他与妻子田平英通过了村、镇、县等部门的申请、审核,也通过了乡村医生招录考试,他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一一“伞寨村卫生室”应运而生。“伞寨村卫生室”的建立,不仅方便本村乡亲的就诊,也为附近东风、坪地的村民提供简便的医疗服务,解决村民们就近购药和看病需求。夫妻俩用行动兑现了朴实的承诺。

“背篼村医”从何来?

有模有样的“村卫生室”建起来了,夫妻俩既是医生,又是护理人员。但细心的沅金发现,除了附近的乡亲,来卫生室的仍然很少。

原来扶罗镇伞寨村位于新晃大山深处,这里山高坡陡、沟壑纵横、荆棘丛生,加之能骑车的年青人都在外地打工,老百姓外出几乎全靠步行。

一天下午7点多钟,夫妻俩接到远在深圳打工的杨某的电话,说櫈溪他老父亲上山放牛不小心惊扰了地窝蜂,手上、脸上被蛰了几大口,手和脸全肿,请夫妻俩想想办法救救他的老父亲。夫妻俩顿时觉得情况危急,他知道这种地窝蜂就是乡亲们常说的虎头蜂,是所有蜂类中杀伤力和攻击力最为凶猛的一种,个头粗如小指头,体黑长,肚有黄环,群体数量众多。夫妻俩忙收拾好药箱,拿上银针和对症的药品,骑上摩托车赶往十几里开外的櫈溪,十几里的盘山土路,夫妻俩二十来分钟才赶到。观察了情况后连忙给老人进行了基本的对症处理,为了给老人缓解疼痛,姚沅金要妻子去拿银针,他要给老人做“平衡针炙”。妻子翻遍了所有的口袋,也找不到那盒银针的踪影,想必在匆忙赶路中掉在路途中。经过二小时的守护,夫妻俩看着痛楚的老人,在夜色中愧疚地返回卫生室……

在夫妻俩的精心照料下,老人终于转危为安。但夫妻俩心里总感觉亏欠了老人一点什么,他俩决定,把卫生室搬出去,搬到老百姓家里去,让卫生室活起来。姚沅金对妻子说,我们多抬腿,乡亲就少跑路。之后他便到集市上买了一个背篼,背篼上大下小,药箱、药品、夫妻俩的午餐以及给病人的营养品便一次次在小小的背篼里重现。

神奇的数字100%

随着时间的推移,夫妻俩发现尽管有了村卫生室,他们也不分白天黑夜地在12户村民小组,几百户人家辗转穿梭,但乡亲们不到万不得已,仍然用自己的身体硬扛。虽然夫妻俩将坐室候诊改成上门问诊,为乡亲们节省了时间,不耽误农活,但大家手头并不宽裕,一次大病一年白忙活,有的甚至就此穷困潦倒,夫妻俩想到了“农合医保”。

自国家2007年医保筹备启动以来,老百姓只要每年缴纳十元、几十元的医保费,就可以享受全年国家规定比例的报销。他深深被这项造福百姓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所折服,夫妻俩主动承担起了“农合专干”的职责。

万事开头难,对“未曾看病先交钱”的新生事物,乡亲不理解,大家总认为我不生病干嘛要交钱呢,很多人都认为一手交钱一手看病心里才踏实。

他俩首先做自己家人的工作,再做亲戚朋友的,然后通过亲戚朋友口口相传,说道理摆事实,渐渐获得了乡亲们对农合医保的认可。

侗家百姓纯朴,喜欢在劳作之余找些空闲喝酒唠家常,常常以酒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愿望。为了让乡亲们将农合医保政策入心入脑,夫妻俩涌起了“把政策编进酒歌”的想法:

一杯酒来清又清,捧在掌心敬亲人。

敬祝亲人财源广,敬祝亲人万事顺。

家和财旺千般好,更愿贵体永康宁。

二杯酒来清又清,亲戚朋友要上心。

一人力量难撼树,众人拾柴火才兴。

医保政策为民好,莫枉国家为民情。

…………

“夫妻俩经常背个背篼”,人到哪,歌到哪;群山之间,他们背负行囊,以步为长,以心为宽,以“医保政策”为高,托起了一方民意。他们上山下乡,走村入户,把问诊与医保政策宣传融为一体,25年间他背篼背坏了十多个,鞋磨破了一双又一双,足迹遍布方圆几百平方公里的每一个角落。1300名村民的基础医疗及健康教育、医保政策宣传、异地就医报销、医疗救助的帮代办以及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就是他俩记驻心中的温馨酒歌。

汗水没有白费,这对“背篼夫妻村医”用他们的真诚与实际行动叩开了乡亲尘封的心。至2007年至2023年十六年的时间,这里的医保参保率都是100%。

用“背篼”行动打通医保最后一公里

随着百姓对美好幸福生活的不断追求和健康水平的日益增长,也为了让百姓能更好地享受到国家的政策,他们挨家串户向村民宣传交纳医保的重要性,将医保宣传册发至村民手上,向村民详细说明医保缴费政策的变化,将村民关心的参保续保缴费时间、缴费标准、缴费方式、异地参保等问题一一进行详细讲解,并现场演示手机缴费流程,耐心指导村民通过手机缴费,积极引导村民按时参保。碰到年纪较大、看不清宣传册内容的老年人,夫妻二人就把宣传册上的内容仔细缓慢地读一遍,确保老人清晰理解医保政策,并针对村民提出的疑问认真进行解答;针对行动不便、不会使用手机缴费的村民,夫妻俩则主动帮助完成缴费。

随着近几年医保费用个人上缴比例有所增加。乡亲们或多或少总有些想法,夫妻俩工作难度也陡然上升。“国家提高了报销比例、增加了很多报销项目、还实行异地备案直报……”“这些便民惠民政策的优化肯定得增加些费用……”夫妻俩除了每天向乡亲们解释医保费用递增的原因,还在思考如何用行动化解大家的疑虑。

他俩首先想到的就是“能不能让乡亲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医保红利?”带着这一疑惑,夫妻俩连夜请示县医保局,分管副局长陈洪明确给他答复,全力支持他的想法,建议带上直报的设施设备,门诊直接上门兑付,打通“医保”报销最后一公里,实现村民“医保”与病人零距离对接。从此这对“背篼村医夫妻俩”的背篼里,又多了一件随时随地医保报销神器。从此“杨奶奶,您这次买药医保给您报了后,您只要给我3块钱就可以了……”这样的声音在侗家苗寨时时出现,成了乡亲们最爱听、最动听的酒歌。

在夫妻俩的真诚打动下,在夫妻俩执着的坚守下,这里的医保参保率一直保持100%。

让“背篼”精神默默延伸

再动听的辞藻都抵不上一件件真实的事例,再嘹亮的喝彩都抵不上一条条详实的数据:

55岁的姚某,一直身体多病,2023年查出患颅内占位性病变,本来家境就不宽裕,当全家人知道这一事实,无异于晴天霹雳。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是沅金夫妻带来的“医保政策”打消了他们的思想顾虑,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在他花费的16.39万元医疗费用中,医保报销为其承担了13.54万元的开支。

蒲某,曾对 “未曾看病先缴医保”极不满意,2020年在全村人都缴纳了医保的情况下,经过姚沅金夫妻苦口婆心再三动员劝说,接近年底才极不情愿地缴纳了下一年的医保。2021年,自认为身强体壮的他被查出患颈内动脉瘤,花费16.27万元,同样是他极不情愿缴纳的医保,报销12.97万元,化解了他的忧愁。乡亲们偶尔取笑他:“还缴医保不?”他说:“缴嘞!缴嘞!不抽烟不喝酒也要缴嘞!”

2019年,60岁的吴某,患慢性阻塞性肺病伴急性加重,总费用10.97万元,医保报销8.51万元。

2020年32岁的姚某,患尿毒症,花费总费用5.5万元,医保为其报销了4.46万元,2022年,70岁的吴某,因脑梗死,花费总费用8.37万元,医保报销6.4万元……

十六年来,姚沅金夫妻进村入户动员群众参保及医保政策宣传十多万次,帮助群众代办医保事项九百多次,直接上门结算两千多次。

全县各个村实现了医保就近结算全覆盖。仅伞寨村从2019年到2023年7月,享受医保待遇12793人次,发生总医疗费用953.13万元,享受医保三重保障694.97万元。

…………

山路弯弯,不时有一枝红枫横斜在路上,在这个已显收获的季节里,一个背篼、两个背影,连同那穿梭乡间土路尘土飞扬的摩托车,分外醒目。

是呀!国家医保政策有如这酷夏里的清泉。而像他们夫妻俩这样千千万万基层“村医”,正将这一缕缕清泉输送到侗家村寨乡亲们手中,他们以真诚为弦,以汗水为弓,以辗转坚实的脚步为拍,用心的乐音谱写着国家惠民政策的叙事曲,让“背篼”精神默默延伸……

背篼在肩,躬身为民。足够勤,足够诚。忙着,累着,但心里也甜着!

关键词:

相关文章

热点图集